首页

伊轩女王最新

时间:2025-05-24 01:20:28 作者:一习话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浏览量:54432

  中新网12月4日电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当地时间3日晚,韩国总统尹锡悦发表全国讲话,并发布戒严令。报道称,此举被认为是在定期国会尾声围绕预算案的紧张局势日益加剧所致。该媒体指出,在野党削减预算与推动弹劾监察院长和检察官或是此次戒严的导火索。

  据报道,11月29日,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在国会预算决算特别委员会上单独通过削减预算案,其中包括削减检察院、监察院、警察等三个主要司法机构的特别业务经费和特别活动费6780亿韩元,以及总统办公室特别活动费82亿韩元。此外,将韩国政府应急预备金从4.8万亿韩元削减一半。整体削减金额达到4.1万亿韩元。

资料图:韩国总统尹锡悦。

  对此,尹锡悦批评称这是“预算暴行”,并表示“这是对国家财政的操弄”。对于特别活动费的削减,他更是强烈指责称,“他们削减了与国家核心职能相关的所有重要预算,包括打击毒品犯罪和维护民生治安的预算,破坏了国家的基本功能,将韩国变成毒品天堂和治安恐慌的状态”。

  此外,韩国国会计划于4日对监察院长和检察官的弹劾案进行表决,尹锡悦将此定义为“瘫痪司法与行政功能的行为”,这也为宣布“戒严”埋下伏笔。

  尹锡悦指出,“至今为止,国会已在我们政府成立后提出22起政府官员弹劾案,在本届第22届国会期间,已推动对第10人的弹劾”。

  “这种威胁法官、大量弹劾检察官的行为,正在让司法功能瘫痪;而针对行政安全部长、广播通信委员会委员长、监察院长和国防部长等的弹劾企图正在瘫痪行政部门。”尹锡悦说道。

  报道指出,在野党此前曾多次对尹锡悦可能宣布戒严令表达担忧。韩国国会国防委员会在野党干事金炳周议员在2024年8月曾表示,“担心在总统面临弹劾的情况下会宣布戒严令”。

  此外,2024年9月,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与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党首韩东勋会谈时也提到了有关“准备戒严令”的疑虑。

  报道称,在野党对戒严准备的质疑在2024年9月韩国国防部长金龙显的国会人事听证会上进一步加剧。金龙显曾担任尹锡悦的警卫室室长。

  在当时的听证会上,在野党批评国防部长候选人金龙显的任命背景,称其是“为戒严令的实施构建亲信体系”。

  经确认,此次戒严的确是由韩国防部长金龙显建议的。随着戒严令的发布,韩军主要指挥官和相关人士紧急返回部队,强化警戒与应对态势。

  韩国国防部于3日宣布,“金龙显部长召开了全军主要指挥官会议,指示全军加强紧急警戒和准备态势”。

【编辑:孔庆玲】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新时代,我在中国|匈牙利青年:在中国五年 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3月23日,菲律宾不顾中方坚决反对,执意派1艘运补船和2艘海警船擅自闯入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企图向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运送建筑物资,对该军舰进行维修加固。中国海警依法在海上采取必要维权举措,坚决拦阻菲方船只,成功挫败菲方图谋。

南疆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外送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市场监管部门还组织开展重点整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22省(区、市)同步销毁侵权假冒商品4700多吨,货值达8.3亿元(人民币,下同)。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查办网络违法违规案件2.7万件;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去年查办各类案件56.5万件,涉案金额28.1亿元。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将成立全球安全倡议研究中心

身处经验丰富的陶瓷修缮工匠旁,亲眼见证传统瓷器修复工艺。匠人通过修缮破碎的瓷器,将其打造成更珍贵、坚固的艺术品。沐浴在舒缓灵魂的匠艺之音下,重塑瓷片间的内聚联系,让曾经破碎的瓷器重获新生,绽放出超越本身的恒久之美——就像 SK-II全新LXP匠心系列一样。此次更是首次以至高含量&至高浓缩度PITERA™入面霜,注入王牌成分8倍PITERA能量,让肌肤与时光为友,光耀紧聚,见证肌肤打破瓶颈期。

重庆举行基建行业技能竞赛 现场“动静结合”

检察机关起诉指控称,被告人陈玉祥利用担任河北省纪委纪检监察干部培训中心主任,河北省纪委副厅级纪检员,河北省监察厅副厅级监察专员,邢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石家庄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河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及利用本人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农业农村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

“不少公职人员反映参与企业活动遇到突发情况需临时决定是否用餐时拿捏不准。”广州市纪委监委政策法规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王煜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公职人员会求助领导,但哪怕是相关领导也会把握不准或找不到政策依据,最终回复:“从严掌握吧。”于是,“从严总归没错”的观念下,拒绝企业邀约成了默认做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